👋 我的故事

大家好,我叫阿义,1987年出生于广东,汕头,在深圳长大。

🎓 学生

我的学生生涯和大部分人一样,1999年第一次互联网热潮兴起时,我们家置办了一台可用 ADSL 上网联想同禧电脑,小学六年级我开始制作班级主页和各种壁纸站,2002年我在一家香港公司打暑期工,为香港本地的商家制作网站,与其他同学做服务生、派传单相比,15岁我体会到父亲说的人要有“一技之长”的道理。

2006年高考顺利考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电子商务专业,我和同学一起组建艾维工作室,以工作室的名义,我们接了不少单子,亦因此认识到许多志同道合的的伙伴。

👨‍💻 职业

2009年,我正式开始实习,正好赶上互联网的第二次热潮,BAT 都在大规模招聘前端开发,我先后在杭州阿里旺旺的 UED 和淘宝 UED 实习,那是前端开发最美好的 Web 2.0 时代,各种新的交互方式出现和挑战极限的性能优化方法。

毕业后,我回到深圳,加入了腾讯 ISUX 的前身 ISD Webteam,负责 QQ 会员官网的业务,每天重复的螺丝钉工作,让我感觉不到成就感,2011年,我跟随导师 Leader 离职创业,创办了一家定位模糊的公司,为了生存,虽然公司只有6人,但我们做过外包业务、模拟基金、游戏代练等等毫无关联性的业务,创业的结果是失败的,但这段经历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明白“知易行难”的道理。

2012年,我重新回到腾讯,到了 CDC ,先后负责腾讯视频、SOSO的网页重构工作,我没有太多机会感受部门辉煌的历史,在我加入后不久部门就被分拆,有段时间身边同事大规模地离职,我理解平台变化带来的认同感落差和上升通道的变窄,但前面创业的经历也让我清楚的知道属于自己和属于“平台光环”的区别。

2013年到2015年,整个部门在动荡中寻找机会,在管理层的带领下,我们开始把过去的专业经验转化为平台工具,我所在的设计研发中心,也由过去 UED 式的对外人力支持,转型为对用户研究和体验设计两大平台的支持,我负责构建公司的设计管理平台的体系,包括设计流程、设计资源、设计规范等几个工具,这时候我的职业发展有两个比较大的变化,一是从公司一线 ToC 业务到内部服务的开发,二是从单一前端工种到负责整个产品的研发,在技能和心态上我适应得不错,总结职业前几年,我意识到自己的“核心能力”在快速学习和适应环境,这帮助我在新领域能快速地入门和成长,在团队中成为多面手,在2015年我被任命为小组的 Team Leader。

2016年,部门负责公司投资并购流程信息化系统的设计,系统原先由外部服务商负责开发,但因种种原因,实施过程并不顺利,基于投资领域的专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,我们意识到需要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才能支撑系统。因为腾讯投资和 CDC 两个大平台的影响力,我们很快招聘好了团队,系统也在跌跌撞撞的过程中逐渐支撑起腾讯的所有投资流程。

2018年开年,在部门年会间隙,部门负责人拉上我们几个 Leader 介绍数字广东项目,大意项目很重要而且迫切需要我们支持,隔天我和设计师先行到广州了解完项目情况,便安排团队启程到广州,项目的情况有些类似建筑行业的总包和分包制度,数字广东公司负责协调数十个服务开发商开发,因为规模大,时间短,这次项目是对我个人和团队在专业和项目管理能力的挑战,这一年发生了很多故事,不同人也有不同的感悟:

在这一年中,我逐渐意识自己在前端技能上的开始有所落后,虽然项目成功落地,但无论在技术栈上、工具上、架构上,我的专业技能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时代上。

最近一年,关于程序员的中年危机让我思考了很多,身边也有不少前辈开始转型,某次参加公司技术管理的培训,有人提问,到底技术管理需不需要一线的代码能力,那天讲师的回答“团队需要你到哪就到哪”,这番回答对我触动很大,并不是我能做什么,我不能做什么,而是团队最需要什么,不让自己成为“团队天花板”,是我重新开始博客和写下以上职业总结的原因。


以上,写于2020年2月26日。

🏖 生活

我的生活比较枯燥,没有特别的爱好和擅长,但每当投入到某种爱好,都会非常长期的热爱,例如:

你可以在以下平台找到我,如有需要,可 邮件 联系!
Copyright © 2020 - Avenir Zheng